古人特別注重孕婦的道德性情修養(yǎng),要求遵循一定生活準則,避免各種不良刺激。
王相,明末清初人,是我國著名的古代蒙學家。他在為宋人王應麟著的《三字經》所作的注中說:“婦人有妊,坐不跛倚,行不亂步,目不視惡色,耳不聽淫聲,不出亂言,不食邪味,常行忠孝、友愛慈善之事,往往生子聰明,才智賢德過人,此未生之胎教也?!贝俗⒅袕钠鹁幼P、言談視聽等方面,對古代的胎教理論作了系統(tǒng)的闡述。
到了清代,衡陽人賀興思又在《三字經注解備要》中,將王相的“注”總結為一個 “正”字。凡母之正者,而生子自然無不正也。并提出了孕婦的生活準則:“端心正坐,清虛和一,坐無邪席,立無偏倚,行無邪經,目無邪視,口無邪言,心無邪念,無妄喜怒,無得思慮?!彪m然這些戒律清規(guī)過于嚴格且不無偏頗之處,但即使從現代醫(yī)學觀點來看,孕婦做到心懷坦蕩、言語大度、行為端莊,對自身、對胎兒都是非常有益的。
古人還十分重視知識涵養(yǎng)及形景的感化對胎兒的影響?!吨T病源候論》中有:“妊娠三月……形象始化,未有定儀,因感而變……欲子美好,宜佩白玉;欲子賢能,宜看詩書;是謂外象而內感也?!薄跺X氏兒科學》中談到“欲子女之清秀,居山明水秀之鄉(xiāng),欲子女之聰俊者,常資文學藝書”。
心理學家雖然還沒有資料能證實,孕婦看鮮花和美麗的人像,就能生出像花一樣的子女;也沒有證實“孕婦見兔而子缺唇”,但是,母子間心心相印、脈脈相通,互為一體,互相影響,是眾云一致的,形景感化對胎兒是有影響的。
由此可見,古人已懂得從道德方面告誡孕婦應該怎樣生活,教育孕婦在妊娠期間要努力注意情志調適,并應生活在十分優(yōu)美而祥和的環(huán)境之中?!?BR>